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案7

《桃花源记》教案7

六六教师之家 | 八年级语文教案 | 人气:853

标签: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桃花源记》教案7,
    1.村中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个不速之客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这些说明了什么?
    明确:(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这说明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备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写村中人自云一段话,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通过自述,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原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社会。但这仅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3.皆叹惋是内容是什么?
    明确:外世人们的生存境况
    4.这段话结尾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此话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社会。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人们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5.小结: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干,通过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所遇、所谈,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四)学习第四段
    第一.着重弄清以下词句的解释。
    1.便扶向路:向,从前
    2.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3.寻向所志:寻,寻找;志,标记
    4.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达;诣,拜见
    5.遂迷:遂,竟然,终于
    6.寻病终:不久
    第二.讨论明确
    1.这段话是文章的结尾,交代渔人出桃花源后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渔人回来路上“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或迷路或病终,未能找到这个桃花源呢?
    明确:
    (1)目的是给人真实的感觉,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厌其烦地写,为了使人产生真实感。
    (2)太守想寻找却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也因病而未果,结局的巧妙安排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读者 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世外桃园。
    (3)作者自己也明确这样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现实 的强烈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人们希望摆脱苦难过上 丰衣足食的幸福社会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现实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记叙详略得当的特点。
    2.理解作者怎样描绘出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教学过程:
    一.理解作者怎样描绘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一)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美好的社会?
    学生讨论明确:
    1.环境美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宁静和平,人们社会富足,安居乐业,气象升平)
    2.人美:(1)热情款待外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和睦友好
    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交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追求自由和平的社会,厌恶战争,这也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和向往)
    (二)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但是这样的社会别说在东晋这个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社会中不能存在,就是现在也找不到这样的世外桃源。咱们就从作者的写法构思上考虑陶渊明怎样描绘这个他渴望的又明知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境界。
    1.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的同时结合逼真的情境,即以实写虚
    如:开头点出时间、地点、人物的身分和职业,结尾写到刘子骥欲寻访,而 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晋太元年间的名士,与陶渊明为同时代人,这样渲染真真假假的气氛,似乎确有其人其事。
    2.曲折回环,层次分明,写出似有似无的仙境。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但没有指出明确的年份、地点和人物的姓名。
    接着写桃花林的无确切地址,仅仅写忘路之远近,小山通桃源,更为奇特,另有一番洞天,而复寻桃源时,标记消失,无迹可寻,虚无缥渺。刘子骥的寻而未果,似带来一丝希望又破灭,成了千古之迷。这个情节可以概括为一喜一疑一惊一迷,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3.为什么作者要虚构出这样的一个虚幻带有理想色彩的世界?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东晋统治者的奢侈、残酷剥削,政治濒临崩溃,作者的抱负无法实现;当时实行的门阀制度,保护高门氏族贵族官僚的利益,而出身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却走不上仕途。再加上陶渊明本身不愿攀附权贵,与统治者格格不入,三次辞官,41岁归耕田野,面对纷乱的世道他无力改变,只好创造一个理想的境界,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及美好的情趣。
    二.体会本文叙述详略安排的特色。
    (一)找出详略的安排,分析原因。
    明确:详写:渔人在桃花源里的见闻,来介绍美好的世外桃源。
    略写:渔人进村前和出村后的情形。
    原因:要寄托理想化的社会理想,只能通过多介绍桃花源里的情形,因此要具体详写地描述。而其余的只能是辅助地叙述事件,只需简单介绍。
    三.了解其他的写作特色。
    1.语言简洁生动。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桃花源记》教案7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上一页  [1] [2]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桃花源记》教案7》相关文章

tag: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相关分类
八年级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