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初中学习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复习资料识字与写字初三语文上册基础知识及练习题全套3

初三语文上册基础知识及练习题全套3

六六教师之家 | 识字与写字 | 人气:541

标签:识字与写字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初三语文上册基础知识及练习题全套3,

  ②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这是这里的唯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的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③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④那天则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句段品味

  1.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不是大扇面形水流声,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品味: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白描的手法,反复写了“扇面形水面”来渲染画面的单调,船头永远重复的也是单调的水声,文章在描写中反复强化单调,用单调的表象让人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的情绪。这一句话中的“水流的急促有力”表现了船行速度之快,又衬托父子俩的孤寂与单调的心情。

  2.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品味:父亲只有不停地向前划船才能平衡他茫然和恐惧的心理,也只有不断的前行才能打消他们的恋家的情绪,这种矛盾的心理揭示得非常的巧妙。此外,这一句还是很巧妙的衬笔,通过写父亲的茫然和恐惧的心理,进一步地表现年幼的杜小康的恐惧。试想,就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的父亲,都会存在这一种特殊的心理,何况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

  3.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它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振奋。

  品味:此句用鸭子的兴致来反衬环境的单调,用鸭子的无忧无虑来反衬父子俩的茫然心情。鸭子可以随遇而安,而他们父子俩不能,毕竟这陌生的芦荡不会让他们一下子找到家的感觉,只能在不断的前行中寻找着他们的归宿,这种飘泊与停留只能一次次勾起他们对家的怀念。虽然一路上一直伴随着他们的鸭子能引发父子俩的伤感,但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沉闷的流浪增添一点活力与生机。

  4.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品味:此句运用形象的比喻,虚实相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杜小康害怕的心理,这是在写杜小康对曾经寄予希望的目的地的感受。芦荡之所以如万重大山,是因为它和万重大山所给杜小康的感受是一样的:透不过气来的单调,孤独。表面上是在写眼前对芦荡的感觉,其实是在写心中对孤独的感受,所以说,围住小船的是芦荡,也是孤独。胆怯的既是残酷的自然,也是迷茫的前途。

  5.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品味: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孤独新颖地比喻成“敌人”,用一个“逼”字贴切地表达了父子俩对孤独的独特感觉,“一天一天”呼应“一步一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独感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地加深,其实有时候,人在精神上的空虚比在物资上的贫乏更可怕,更残酷。可以说,此时他们父子俩最大的威胁就是孤独,孤独就是他们最难战胜的“敌人”!

  6.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品味:既然走入了那片芦荡,就已经再没有任何的退路,随着日子的一天天流逝,父子俩所能做的,只能是承受孤独,他们别无选择,在孤独无助的人生磨砺中,广阔的大自然成了父子俩唯一的避难所,以它宽阔的胸怀接纳了他们,以它的优美的姿态感染着他们,抚慰着他们那颗孤寂的心灵,使他们在孤独中日趋淡泊、日趋坚定,并渐渐去除了浮躁,走入了一种冷峻深刻的境界,从而父子俩随遇而安,适应了孤独的环境,“不再恐慌”标志着“长大”与“成熟”。

  7.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品味:这句话中的“哭”字并不是悲哀意义上的哭。这个“哭”字里面渗透着对鸭子的爱怜之情,更有找到鸭子后的激动之情,因为鸭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支柱,鸭子的失而复得当然令他激动不已,这是他的激动之哭;这个“哭”字里面还渗透着对自己受伤而没有白费的欣喜之情,对自己能够帮助父亲找回鸭子的欣慰之情。因为他经过与暴风雨的一番搏击,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很好的回报,这是他的欣慰之哭。

  8.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

  品味:此句属于典型的借景抒情,通过对雨后天晴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杜小康找到鸭子后的兴奋和喜悦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了杜小康受过暴风雨的洗礼之后逐渐地的长大的欣慰和赞美之情,这里作者抓住天空的“蓝”和月亮的“亮”进行反复的描写,这种明亮的意象里让少年杜小康确定自己已经长大并坚强了,具有了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而具有一定的深意,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9.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许多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坚强了。

  品味:此句与上文杜小康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曾经在梦中因为想家而哇哇大哭,而此时的他已经不再那么脆弱,他在暴风雨的夜晚完成了他成长的加冕礼,他已经在各种磨难里磨砺了稚嫩的肩膀,尤其在心理上,他具备了一个人去承受压力的勇气。他之所以觉得自己长大了,是因为在孤独之中他学会了忍耐,在困难面前学会了克服,在危难之时学会了坚强,在思念家乡中懂得了人生。

  10.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品味:文章结尾用鸭的下蛋来形象地暗示杜小康在经受孤独的磨砺后终于长大了,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同时,父亲的这一句话语中含有期盼与喜悦、还有回忆过去时的心悸。这一句话作用有二:一是写父子俩虽然在成长中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有了收获。二是借物写人,托物寓人。这也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这样写,人、物合一,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很巧妙地点示了文章的主题。

  课文赏析

  本文是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得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当今的少年们: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练,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第一段)交代小说发生的背景以及杜小康随父放鸭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小木船赶着鸭子……”到“……直到明年春天”)写父子俩划船驱鸭背井离乡,在偏远的芦荡边安了家。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部分——

  ①(从“小木船赶着鸭子……”到“……都是这一天的重复”)写父子俩离开油麻地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②(从“这一天……”到“……直到明年春天”)写父子俩找到目的地,并且安了家。

  第三部分(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到“……下蛋了”)写杜小康父子孤独的生活以及杜小康冒雨找鸭的经过,他觉得自己一下子突然长大了。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部分——

  ①(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到“……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写父子俩生活的孤独。

  ②(从“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到“……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写父子俩冒雨找鸭的经过。

  ③(从“鸭们也长大了……”到“……下蛋了”)写鸭群的长大来表现杜小康的长大。

  全文具有如下美点——

  出色的环境渲染。

  小说的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其中有关鸭群、芦苇荡、风雨的描写占有一定的篇幅。鸭群是杜小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只能从鸭子的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见证着他成长的艰辛和喜悦;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的坚强与勇气,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初三语文上册基础知识及练习题全套3》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识字与写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