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桃花源记》教案9,
1. 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学习其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2. 恰当地评论《桃花源记》的社会意义。
3. 学习几个文言副词,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
4. 加强朗读练习。
◆难点
认识作者在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 活动突破
1. 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句流畅、音韵铿锵。
2. 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同学们,我们经常说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是世外桃——源,你们会写这个问题成语吗?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写写看。
提示:不能写成“世外桃园”。
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你想知道这个成语的本意和出处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板书:桃花源记)请同学们题目齐读一遍。 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其他同学在书上写。
学生谈过去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听讲,朗读。
走近
作者 1. 你们以前学过陶渊明的诗吗?能背出来大家听听吗?
2. 谁来把陶渊明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教师适时补充:陶渊明,东晋着名诗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后人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务农生活、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本文选自《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1. 背诵。
2.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作简介。依据老师的讲说,对陶渊明其人有个明确的认识。
诵读
课文 1.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听准断句,注意语气节奏。
要点:渲染情感并营造朗读氛围。
2. 点拨(老师边点拨边做示范):(课件展示)
⑴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yù,现不作要求。
⑵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⑶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 读得略平缓;“②乃不知有汉,③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3.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把文章读一遍。
要点:酝酿阅读情感。
4. 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地来读一遍给大家听听?
教师要及时评价、纠正读音错误和朗读技巧,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时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5.下面,我们一起来大声地读一遍课文。 1.聆听,感受。
2. 听讲,作标注,理解。
3.大声朗读。
4.朗读,听讲。
5.齐读。
自主
学习
?
疏通
文意 1.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照书下注解,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师个别指导。
2. 组织学生交流问题,将产生的问题汇总,在全班提出寻求帮助。
教师适当点拨,板书要点。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向:以前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志:做标记 处处志之
标记 寻向所志 1. 自主合作学习。
2. 生提问,学生回答。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
导入 1. 齐读课文,读完后对部分词语的理解作抽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 请个别学生复述文章主要内容,其他学生补充。 1.读课文,解词。
2. 复述文章内容。
欣赏
桃源 1. 桃花源有哪些特点?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景色优美,与世隔绝,环境宁静。]
2. 桃花源的村民是些什么样的人?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不足为外人道也!”
[淳朴、热情好客,与世无争。]
3. 综上所述,你认为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已经透露出了这些信息。
明确:是一个宁静安乐,虚无飘渺的理想社会。不存在。“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 这些描写表面上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实际上,则暗示了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种理想的境界。
作者为什么要为我们描述这样一个地方?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在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东晋末年。生性热爱自然、飘逸洒脱的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5.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桃花源在哪里?
明确:不在人世间,在世外,所以才会说是“世外桃源”。它在陶渊明心里,是陶渊明社会理想的寄托,也许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1.勾画,回答,齐读。
2.勾画,回答,齐读。
3.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言,集思广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