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桃花源记》教案9,
2. 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南宋陆游的《示儿》说“但悲不见九州同”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还有屈原,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 交流。
4. 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搜集的这方面的格言,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出示)
儒家学说: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 天下为公
毛泽东: 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读,品。
5.学习了整篇文章,能否结合现实谈谈你的忧乐观。 畅所欲言。
总结 文以人传,人以文传,一篇《岳阳楼记》使范仲淹不朽。自古以来为楼写记多难脱俗,一篇《岳阳楼记》却如春风拂面。岳阳楼的几落几起,洞庭湖的波息波惊,与人世间的王朝更替、宦海风涛、人生旅途何其相似!范仲淹虽身处逆境却心怀天下,他登临巍巍岳阳楼,放眼八百里洞庭,道出了震憾古今的心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听讲。
二十一、醉翁亭记
↘设计意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是一句生活中的常用字语,它的出处正是我们要学习的《醉翁亭记》。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只是停留于生活中的意思,却很少有人关注它的本义。我们尝试从这一习语入手,直奔主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以此语导出《醉翁亭记》一文的学习主旨。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2.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生平,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意而安、寄情山水之情。
2.学会在精美的文辞中感悟人的思想。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 活动突破
1. 反复诵读,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2. 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生平,把握文章主旨。
3. 探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含义。
↘活动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同学们,走进本单元,我们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文中汲取古代文化的养分,一个个富有人格魅力的古代文人墨客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崇敬万分:陈涉不甘心受剥削命运的“鸿鹄之志”,柳宗元对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陶渊明对安定平等社会的向往。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这篇美文中体会失意时的他表现出的旷达的情怀。 听讲。
了解
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着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着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着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着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着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听讲。
整体
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听讲。
2.叫四名学生各读一段。朗读毕,教师讲评指导。要求:字音、句读正确,节奏鲜明、语调适当、语速急缓适中。 朗读。
3. 借助字典和书下注释,小声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要正确,语句要流畅。 朗读。
4. 学生自学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要求:
⑴懂得句意。不懂之处划上记号。
⑵理解段意。把自己对段意的理解记在笔记本上。
⑶有什么问题,当堂提出。
⑷讨论交流。 分小组学习:
阅读、勾画、理解
批注
交流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山行六七里
名之者谁
故自号曰醉翁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之意不在酒
杂然而前陈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交流,评价。
美景
再现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因而醉翁亭秀丽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划出文中描绘美景的句子,大声朗读。
明确:要读出醉翁的欣喜、热爱之情。 学生朗读、交流、评价。
2.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自然美景加以形象的描述,并给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学生交流、评价。
研读
课文
?
体会主旨 1.琅琊山的景色美不胜收,作者醉情于它们,从中自得其乐,作者的乐趣仅在山水之间吗?“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深入研读课文,探究作者的乐趣究竟在何处? 学生看书思考,同桌交流。
2.组织交流。
【明确】除山水之乐外,滁人游乐,太守游乐,太守与游人“同其乐”。
写“山水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寄托,虽然遭受贬谪,但能排除政治失意的悲愤,从山水之中自得其乐。写游人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政绩,滁人游乐是由于生活安定,太守游乐是由于政务清闲。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理想。可见,作者欣赏山间美丽的景色,与宾客喝酒游戏,对游人的快乐感到高兴,都表现出他的乐趣在于:把滁州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和平快乐的生活。这正是作者的政治理想。 全班交流,评价。
美点
寻踪 学生仿照例句探寻本文的美点所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