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桃花源记》教案9,
3. 掌握本文的重要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
1.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 先让学生说说故事梗概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补充讲解。
3. 结合背景介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封建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
2.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
◆重点
1. 了解“说”的特点。
2. 掌握本文的重要文言词语。
◆难点
1.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的写法。
2.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活动突破
1.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2.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活动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激情
导入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③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⑤。”夫子曰:“小子⑥识⑦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作动词用。②子路:孔子的弟子。③壹似:真是,实在。④舅:指公公。古时以舅姑称公婆。⑤苛政:包括苛刻烦杂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⑥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⑦识(zhì):记住。
1. 妇人悲痛的原因是什么?
2. “苛政猛于虎”的意思是什么?
阅读、理解。
讨论,交流。
背景
介绍 唐朝中后期,战争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战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没有限制,使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缴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但各类苛捐杂税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多。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已重者愈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非死则徙尔”。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却有一种职业可以免其赋税,到底是什么职业呢?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捕蛇者的世界。 听讲。
解题
释疑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 听讲。
朗读
训练 1.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教师注意点评。(注意从词意上更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朗读,评价。
2. 学生讨论文章的句读,每组派代表示读,教师指正。 讨论,交流,评价。
3.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做到发音准确,节奏鲜明。 聆听,练习朗读。
4. 全班齐读。 朗读。
整体
感知 1.分小组学习:
⑴利用工具和书下注释,试着理解文章的意思。
⑵互相口译课文,找出书中有疑难的词句,以待交流。 分小组学习,讨论,记录。
2.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作好点评讲解。 交流,评价。
3.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点拨。可分为三类归纳:
⑴词类活用:
如:动词作名词:殚其地之出(出产的粮食),竭其庐之入(收入的财物)
名词作状语:岁赋其二(每年)
⑵古今异义:病:古义(困苦不堪) 今义(疾病)
⑶一字多义:食:谨食之(喂养)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教师举例,请学生补充归纳) 听讲,讨论。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 将准备的字词测验发给学生,进行复习巩固。 练习。
问题
研讨 1.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交流,评价。
2.思考:文章是如何表现蒋氏一家悲惨遭遇的。
形式一: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写法、感情深入探究,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解决。
形式二:教师进行指导性地提问,带领学生逐步解读课文,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问题集锦:
①永州之蛇“异”在何处?永之人为何争奔走焉?
②蒋氏三代命运悲惨,令人同情,你认为他哭诉时想让作者帮助他吗?为什么?
③文中描绘蒋氏乡邻“今其室十无一焉”,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④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⑤作者引用孔子的语言有什么用意?
⑥作者对“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现象抱以怎样的感情和态度呢?
⑦对于作者的期望——“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分小组学习,评论,记录。
3.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写法
探讨 1.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分小组讨论。
2.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明确】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包括:生存情况之对比,生活状况之对比,危险次数之对比,死亡时间之对比等。 交流,评价。
质疑之声 柳宗元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官吏却写出如此“大逆不道”之文章,有人认为他是为百姓之生活困苦而疾呼,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他被贬官后的失意所为,对朝廷之不满更多的是一种私心,你如何看待?(可结合其经历及当时社会背景来谈) 讨论,交流。
归纳总结 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听讲。
课后思考 若你就是那位考察民情的官吏,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发挥想象力,为本文续写一段文字。 练习。
二十、岳阳缕记
↘设计意图
借助对范仲淹的了解与认识,先学人,再识文,先敬仰,再赞叹。在品读《范仲淹传》等传记传奇时,先领略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的“古仁人情怀”,特别是那“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了解作家再去阅读作品,对隐含于文中的深意,理解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 朗读、背诵全文。
3.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从文章的思路上引导学生读懂全文。
2. 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课文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