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桃花源记》教案9,
4. 联系作者生平及当时社会背景进行自由发言。
4.自由发言。
评价
渔人 你是如何来评价作者给我们塑造的“渔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教学意图: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和表述能力,不必作主观的评价。 自由发言。
作业:《目标与测评》第六题及“课外拓展”。
板书: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的特点:景色优美,与世隔绝,环境宁静。
桃源人的生性:生活幸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与世无争。
十八、与朱元思书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重在写景的短文,我们通过多样化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体验与感受课文写景状物的魅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用法。
2. 欣赏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3. 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读懂原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2.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欣赏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的优美景色。
2. 体会作者对朋友的深情感情。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 掌握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用法。
2. 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难点
1. 引导学生读懂原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活动突破
1. 引导学生读懂原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2.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新课 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
参考: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同样会对富春江的美景赞叹不已。 根据自己的积累交流发言,丰富积累。
初读
课文 1. 教师指导: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好节奏、语速适中、语调柔和。
3. 个别朗读,师生评议。 1.听讲,勾画,标注,掌握。
2.朗读。
3.交流朗读,相互评价。
读懂
课文 1. 学习古文不仅要求会读文章,还要能读懂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意帮助你。
2. 请三对同桌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读一段,一人翻译一段,看哪一对同桌合作得好,翻译得最好。
师生评议。
提示: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3. 投影重要词句,交流译文。 1.分小组借助书下注释学习。
2.按要求互相交流评价。
3.交流,整理,积累。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望景
生文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富春江的美景好像就在我们眼前。
欣赏图片,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
欣赏,交流,评价。
研读
课文
自由发言。
精读
课文
?
品味
语言 1.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
参考:(复习)作者运用举例、比喻、对比的方法论述道理,显的通俗易懂;本文的语言充满智慧,意趣盎然,不失幽默。
2.读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在书旁白处进行点评。
3.诵读这些句段,争取背诵。
4.品味了本文的语言,请仿照句式,根据文章内容写全下列句子。
若是把学问比作起锚的航船,那智慧便是 。
若是把学问比作 ,那智慧便是 。 1.交流,评价。
2.阅读,勾画,写旁批。班上交流。
3.朗读,背诵。
4.仿写,交流。
总结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聆听,感悟。
十九、捕蛇者说
↘设计意图
“苛政猛于虎”故事引导法。相对而言,本文袭用了《礼记》中的《苛政猛于虎》的大量表现手法,同时文章主旨句也是由“苛政猛于虎”这一结论延伸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可以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认识可能会更为深刻。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