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奖牌给哪组》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奖牌给哪组》教学设计

六六教师之家 | 三年级数学教案 | 人气:242

标签: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奖牌给哪组》教学设计,
  生: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师:要求第三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想一想,怎么算? 
  生:(5+6+5+4+5)÷5=5(个)。
  师:把每个人投中的个数先记下来,再合起来,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就平均分成几份,最后算出来第三组平均每人投中5个球,平均每人投中5个也就是这个小组投中的平均数。我们用总数除以人数就得到小组投中的平均数。
  师:其他同学能试着算出第四小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吗?
  生:(6+5+6+7)÷4=6(个)。
  师:刚才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和讨论第二场比赛奖牌该给哪个组,最后是谁的出现帮助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生1:我觉得平均数很公平、公正。
  生2:我觉得平均数很有用,特别是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
  师:对,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就一定要用到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先代表我们班的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练一练
  师: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新苗杯”校园小歌手大奖赛,这张统计表(显示)里记录了1,2,3号小选手的成绩。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不用计算,请同学们先来估计一下三位选手的平均得分大约各是多少分? 
  生1:我估计1号选手的平均得分大约是90分。
  师: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1:我把李老师打的最高分96分拿出5分给王老师,这样王老师的打分就变成90分,李老师再给1分给陈老师,这样陈老师也变成90分,李老师也变成90分了。
  师:你能把高分补给低分,在估计的过程中知道1号选手的平均得分,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谁知道2号选手的平均得分?
  生2:2号选手的平均得分是91分,我观察这三个数后把王老师打的最高分96分中的5分给李老师,这样这三位老师打的就都是91分了。
  生3:我也是用这种办法把王老师打的95分拿出2分,1分给李老师,1分给陈老师,所以3号选手的平均得分是93分。
  师小结:平均得分就是把高分的补给低分的,互相拉平,应该比高分低,比低分高,在高分和低分之间。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73页看第1题,把这张评分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三位选手的名次。
  (集体订正。)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我就了解到一条,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从校医那儿了解到同学们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看到平均身高135厘米,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比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要高。
  师:是的,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比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还要高,我们要告诉三(1)班的同学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生2:我的身高是137厘米,比全班的平均身高要高。
  生3:我的身高正好是135厘米。
  生4:我也是。
  师:有没有比这个平均身高矮的?
  生5:我是133厘米,比平均身高矮2厘米。
  ……
  师:看来,有的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要高,有的比平均身高矮,还有的跟平均身高一样,其实平均身高反映出的是全班同学身高的一种平均水平。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或者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生1:我用电脑打字,1分平均能打50个字。
  生2:我1分平均能做40个仰卧起坐。
  生3:我每分平均能读一百多个字。
  生4:我们家平均每个月的电费是40元左右。
  生5:我们家三口的平均年龄是27岁。
  生6:我们柳州夏季最热的时候的平均气温约是30多度。
  生7:我平均每天晚上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约30分钟。
  ……
  师小结: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还有很多很多,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课后再回去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也可以把它们写进你的数学日记里。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奖牌给哪组》教学设计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www.jiaoshi66.com 〖教学反思〗 
  在“奖牌给哪组”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大胆争辩、善于反思,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生活问题中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断得到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开课,在与学生聊投篮的轻松话题中很快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然后,让学生从两场比赛中任选一场来评判,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两场比赛投中情况的统计图,使学生发现第一场比赛两组投篮人数相等时,可以逐个比、比总数或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比,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但第二场“当投篮的人数不相等时,奖牌又该给哪个组?”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认知冲突搭建起讨论平台,这时我不急于下定论,而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与争辩,在不断交流与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明晰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获得怎样利用统计图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体验,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发展统计意识和应用意识。
  2.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本节课将平均数置于生活这个大背景中来研究,从解决投篮比赛的奖牌该给哪个组的问题,到协助学校的评委会算出歌手大奖赛选手的平均得分、了解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平均数的信息,再到课后进一步去收集、了解更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整个过程都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他们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个人都离不开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不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坚定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3.问题与思考
  在这节课中,对于评判第二场比赛奖牌该给哪个组的问题,我给予学生思考与争论的时间较长。作为教师,我虽然没有急于下定论,但如何及时地把学生当中的思维差异变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提升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与反思。 
〖案例点评〗 
  “奖牌给哪组”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知识的整个构建过程
  开课,通过争当公平、公正的小裁判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评判人数相等与人数不等的两场投篮比赛中,发现问题、引起思维冲突。经过充分地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自然地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亲历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到人数不等的情况需要求平均数才能公平地做出评判的过程,把认识平均数与解决颁奖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选择的学习内容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如:比较两组同学的投篮水平、了解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了解比赛当中评委们打分后算出的平均分,还有月平均气温、家庭月平均消费等等,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师注重角色转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给每场比赛的冠军队颁奖的全过程中,教师真正把“裁判”的角色交给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积极思考、反复讨论、大胆争辩,允许“一个问题多种声音”,最终通过师生互动式的交流、探讨达成共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奖牌给哪组》教学设计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上一页  [1] [2]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奖牌给哪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三年级数学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