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素质教育新学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素质教育新学案》教学设计

六六教师之家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人气:139

标签: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素质教育新学案》教学设计,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析]关于本文人物命名的寓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难点,理解它,有助于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和对比写法的了解。
[参考答案]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本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下面哪种说法比较准确,为什么?
A、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坚强毅力。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问题的局限性。
C、反映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一体”的思想。
D、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团结一致,感动天帝的精神。
答:                                      
[析]设计此题,是为了再次强化对本文寓意的理解,另外要注意神话与迷信的不同。
[参考答案] A。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作者    ,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始龀(   )  穷匮(   )  厝  (   )      
万仞(  )  魁父(   )  亡以应(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始一反焉 (     )       ⑵毕力平险(     )                          
⑶杂然相许 (     )        ⑷河阳之北(     )                                 
⑸渤海之尾 (     )        ⑹寒暑易节(     )                             
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①于(   )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②而(     )
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室而谋曰。
③其(   )
A、其如土石何?
B、其妻献疑曰。
C、帝敢其诚。
5、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能力提高
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直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
②汝心直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
 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素质教育新学案》教学设计由www.jiaoshi66.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www.jiaoshi66.com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
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
①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20xx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考试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素质教育新学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九年级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