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数学四年级第八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第八册教学设计

六六教师之家 | 四年级数学教案 | 人气:130

标签: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下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http://www.jiaoshi66.com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第八册教学设计,
(7)、教师出示第27页水杯挂图下部分(标有平均高度虚线)。
  教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刚才通过操作,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才相等了。也就是说,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160厘米。这个160厘米代表的是两个身高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一部分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变原来的实际值。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感知平均数。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建立平均数概念。)
(8)、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9)、区分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结果每个杯子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不要求发生变化。
 (10)、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第1、3题。
  先读题,口述解题思路,再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通过订正进一步明确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2)、读题,分析题意,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做一做”第2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在书上直接填空即可。)
  (计算不是难点,引导学生试算,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七第1题。
  2、小明上学期学习进步很快,数学第一单元检测成绩是75分,以后每单元都比上一单元提高4分,求他上学期数学五个单元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此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提示试用其他方法解答,主要解法有: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第八册教学设计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www.jiaoshi66.com  ①基本方法,先分别求出各次成绩,再求平均数。
 ②75+(4+4×2+4×3十4×4)÷5。
 ③75+4+4。
 (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1、练习七第2题。
2、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单位:厘米)
 七、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课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练习八。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整理和复习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2、整理和复习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3、整理和复习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二)、能力调解点
 1、正确计算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提高计算能力。
 2、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2、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巩固知识。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整理混合运算、应用题、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2、教学难点: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计算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整理
1、混合运算:
(1)、出示148—111÷37
说一说运算顺序。
(2)、出示(148—111÷37)×5  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3)、出示720+650÷130  说一说运算顺序。
(4)、出示5000—(720+650÷130)  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5)、引导学生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
(6)、出示第32页第2题。
  分组讨论。并独立计算
2、应用题。
(1)、出示第32页第3题。(投影出示)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怎样想的?
(2)、出示第32页第4、5题。(投影出示)
  通过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出示第32页第6题。(投影出示)
  独立计算。
3、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1)、投影出示第33页第7题。
 (2)、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3)、独立填写。
 (通过整理混合运算从两步到三步,进一步加深运算顺序,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就是抓住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网络。)
(二)、练习
1、混合运算:
(1)出示练习八第1题,投影出示
 ①分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并订正。
(2)分组计算,练习八第2题。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文字题。
(1)、投影出示练习八第3题(1)
 分组讨论并订正。
(2)、独立练习,第3 (2)、(3)题。
3、应用题。
(1)、投影出示,练习八第4题。
(2)、独立练习,练习八第5、6题。
 (三)、全课小结(略)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口算(10分)
320+185:  600÷50;  5800÷100:  3900÷300;
4800÷60;  148+37;  350+470:  420—150;
200—82;  175—56:  54+97:  32+368:
120+90:  199+76:  12+18+14:  25+67+75
二、填空(30分)
1、画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12分
(1)、60—80+16×3
(2)、30+(%—12×5)
(3)、(1070+28×289)÷18
(4)、(285—15+20)×3
2、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3.在O里填上“>”、“<”或“=”。(6分)
25×(225÷25)○25×225÷25
34+66×40○(34+66)×40
540+27—18○540÷(27—18)
三、计算(16分)
 1.(4800÷75+36)×24
 2.(338+565—204)÷3
 3.1520—(970+38×2)
 4.540+9÷3+16
四、列式计算(20分)
 1.82与25的差,乘16与18的和,积是多少?
 2.1530除以5的商,加上14乘7的积,和是多少?
 3.25与18的积,减去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
 4.720与160的和,除以84与40的差,商是多少?
 五、应用题(24分)
 1.一个生产小组,每个人每小时制6个机器零件,10个人8小时可以制多少个机器零件?
 2.运动会上315个同学参加团体操,他们平均分成5队,每队再平均分成7组,每组有多少个同学?
 3.学校买了5个排球,每个40元;买了5个篮球,每个25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4.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同方向出发。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25千米,乙骑摩托车的速度是甲的3倍。3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
二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
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九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及千万内的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千亿以内的数。
能力训练点:1、能正确判断数位,运用读数法则,正确读数。
      2、启发学生归纳读数法则。
教学重点: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的读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
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多的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么你们知道数是怎样产生的吗?(开门见山的话题,迅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 二)探究新知
教学数的产生
自学课本36页的内容。分组交流,知道了什么?
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
亿以内的数字有哪些计数单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第八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四年级数学教案推荐